东山巷门古代用于安全防卫 保留至今可参观

苏州东山是名门望族的东山,是洞庭商帮的东山,平时留守家中的以妇女、老人、孩童为多。东山最早是太湖中的一个长条状基岩岛屿,为防御太湖匪盗,更为抵御倭寇入山侵扰,东山街街巷巷、村村落落的巷门可以说是比比皆是。


旧时,苏州环太湖地区的不少乡镇,在镇内要道、村口、街巷路口都设有巷门,特别是钱铺当铺或豪门富室的所在地,作为一种公共安全防卫设施。这种巷门,盛行于明代,至清朝逐渐减少,也有少数沿用到了民国时期,甚至当今。比如,东山。

东山老街两侧的三十多条巷弄,前后山的古村古落,多多少少都设有巷门。杨湾古村,旧时有三街六巷门之说。陆巷古村的一街六巷,也是条条设有巷门和更楼。翁巷古村,更是东南西北凡有出入之通道均建有巷门,在长达一里多的村内主道上则建有三座巷门和更楼,犹如多重城门层层把关扼守,每晚且有更夫敲更巡逻,俨然一座城堡。

巷门的建筑,有的是砖砌立柱的,有的是木建构的,有的似牌楼状的砖木结构,有的砖砌立柱并有发券,有的上面建有更楼。巷门上方一般有巷门题款,题有巷名、村名等。每一道巷门,便是一条古巷或是一个古村的门户。从门户的外形、材质以及题刻的字画图案,也可大致看出巷门内的历史、渊源。巷门也是对空间的一种标识及分割,具有领域分界的含意。除了门禁功能,同时也起着一定的装饰作用。巷门口有时也是个公共活动场所,一些货物、信息也在这里集散。巷门一般都置栏门锁,巷内派人轮值或雇人或委托巷口住户照管,白天敞开,到了晚上二鼓即关闭。有更楼的巷门,看管人住在更楼内,负责敲更并定时开关巷门。没有更楼的,通常会在巷门一侧搭个带阁楼的木房子,租给皮匠、裁缝、剃头等手艺人或小烟纸店,不收或少收房钿,兼管晚上叫门。

看管巷门的人晚上听到叫门声,必须起床识人开门。对巷内熟人,直接开门放人,对于陌生人,需问清身份和事由后才能开门放人,杜绝陌生人擅闯,其功能类似现今的门卫保安。为规范巷门管理及管门人的行为职责,有的村坊巷弄还专门立出了乡规民约,勒石巷门碑公示,以免深更半夜婚丧病害急事需要出入巷门者,遭到管门人借故刁难或乘机索取钱财。

陆巷古村至今保存有清代时期嵌于姜家巷门口墙角下方的巷门碑。碑文是这样写的:宪禁,凡有婚丧过往不论昼夜一概不准需索分文如违禀究。新中国成立以后,社会安定,巷门的主要治安防盗功能逐渐消失,看管巷门的差事也就慢慢没有了存在的必要。随着商业的繁荣,街巷的改造,大部分巷门也随之被拆除,也有少部分几个巷门在1958年大炼钢铁之际,拆去建了高炉。

苏州东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,又拥有陆巷、杨湾等数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。东山依然保存着明、清、民国直至现代的巷门,足有20多个(有部分是私家大院的内部圈门,或是另一种叫做“辕门”的其中一个,在此统统称之为“巷门”吧)。可以丝毫也不夸张地说,巷门风景,东山独好。东山现存的巷门,最经典的莫过于西街尽头庙渎新义村口的那座了。一座明代风格的古巷门,遇上东山久负盛名的响水古涧,几乎成了东山古镇古韵的不二标签。

明代风格的古巷门,另有翁巷凝德堂门口和西菱田后门头“高阳古里”各一座。凝德堂,古代彩绘之堂,堂内保存有明代彩绘88幅,被誉为稀世珍宝,是东山明代的一座代表性建筑,2006年5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凝德堂位于翁巷花园弄东侧,古巷门就位于凝德堂门屋的西侧。高阳古里为明代富商誉名“许百万”的许志问故居,是许氏名震海内的明代园林。其园位于西菱田,规模宏大,面积达数十亩之广,园林现已变为前门头、后门头等自然村,唯后门头的古巷门危而不倒。

东山山脉北东高西南低,自北东而西南,长约10公里,宽3公里,把东山分为前山和后山两部分。山脉之东称前山,山脉之西称后山。西街尽头响水涧(已装修过)、翁巷凝德堂、西茭田后门头,这3座“明味”古巷门都在前山,还没有全部涉足的朋友不妨趁早哦。古巷门的风景,今天去就是你今天眼里的风景,昨天去就是昨天留在你心里的风景,明天去或许是你梦里也没有想过的风景。如果你体力和兴趣够足,还可以把老街和东街的两座一起顺走。东山老街通德里的通德堂,为上海绒线大王沈莱舟建于民国初年,又名沈家墙门,2005年公布为苏州市吴中区控保建筑。堂前的古巷门,应属民国所建,还算是有些古韵。

东山东街的东园巷,近年翻得比较新,走过路过也容易错过,但其巷门题额是清嘉庆的旧物。“东园巷”三字的右侧有年款“嘉庆贰拾肆年陸月”,左侧竖镌“绍钊重修”四字。旧时,后山到前山必须翻山越岭,包括尚锦、白沙、陆巷,俞坞、西坞、金湾,甚至槎湾、杨湾、湖沙、长圻等。所不同的,只是越过的山岭和山岭的多少。而这些山岭的后面,同样留存着每天不同的巷门风景。平岭、白沙岭、虾蝃岭(廿四弯)、俞坞岭、甘山岭、塘子岭等等,都是原东山后山到前山的主要交通要道。现时环山公路早已通到后山的各个村落,别说自驾,就是公交,也是十分的便利。幸运的是,现在的这些山道依然保存尚好。下次我们将连载东山巷门和东山的故事,通过苏州东山旅游攻略栏目,和大家一起来翻山越岭,把东山踏一个遍。(本文来自:耕读东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