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年名山碧螺峰,碧螺峰上碧螺春

清明前后,是洞庭碧螺春采制的黄金季节,这时的茶芽“雀舌”初展,嫩叶饱满,炒制的碧螺春色、香、味、形俱佳。每天五更,东山杨湾碧螺峰下到处是头戴“矿灯”的茶农在黎明中采茶,她(他)们同茶山一起迎接初升的朝阳。

碧螺峰是洞庭碧螺春最早的产地,相传远古时,天庭王母见天底下的百姓生活太穷苦了,派仙鹤飞临太湖上空,落下三颗青褐色种子。那三粒种子在杨湾一座山崖下,生根发芽,年复一年,繁衍成了一座茶山,这座山峰得名碧螺峰。据清乾隆《太湖备考》载:“碧螺峰石壁,有野茶数枝,山人朱元正采制,其香异常,名‘吓杀人香’”。远古的传说与地方志的记载竟不谋而合,相得益彰,也许,是碧螺峰孕育了碧螺春。

碧螺峰位于杨湾石桥村灵源寺后,高120米,西对茫茫太湖,北靠巍巍青山,四季云雾飘绕,岭上的茶园生长茂盛,从清初起就是碧螺春茶的主要产地之一。民国初年,杨湾文士朱瑛(字献淮)所著《洞庭东山物产考》一书中,就有碧螺峰采茶的记载。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初年,碧螺峰已闻名于世。据《吴中叶氏族谱》记载,北宋刑部侍郎(相当于司法部副部长)叶逵,见东山风光秀丽,在碧螺峰下筑有别业(别墅)。叶逵的长子叶元辅居碧螺峰下,称“南叶”,次子元参居白沙纪革,称“北叶”。到了南宋年间,叶逵八世孙南阳太守叶桯卒葬碧螺峰下,杨湾人又把碧螺峰称桯(庭)公墩。到了元代,碧螺峰上不仅盛产茶叶,而且已成为文人墨客游览之地。元代石桥人、东山历史上第一名举人叶颙,《灵源寺赠友人》诗云:“碧螺峰下灵源寺,草木无多屋半荒。一自先生僦居此,山云山雾尽文章。”

在明清文人们的诗中,亦多在碧螺峰品茗的诗作。清初钱塘人江都知县陈文述,在碧螺峰诗中,有“数重翠色中,早春有佳茗”之句,说碧螺峰上的茶最佳。清乾隆举人翰林院侍讲梁同书《碧螺春》诗中,有“娥眉十五采摘时,一抹酥胸蒸绿玉”之句,于是引出了碧螺峰上一段典故,有年春天,一群茶姑在碧螺峰上采茶,天突然下起雨来,茶姑们怕青茶被雨淋湿,纷纷将嫩芽藏入怀中,嫩芽遇到少女的体温后,发出一阵阵其异的香清,得名“吓杀人香”茶。民国十九年(1930),爱国老人李根源到东山访古,游灵源寺、碧螺峰,应寺中方丈洪度大师所求,在碧螺峰山坡巨石上书“碧螺春晓”四大字,亦为名山增色。